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INSIDE 【綠色觀點】這位歐吉桑竟然想用大數據管理來減肥?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REUTERS/Lucas Jackson

本文作者陳楊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發起人之一,1995- 2010 年陸續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及副理事長。 2004- 2011 年擔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畫主任,主要推動環境及 能源教育,包括「夏至關燈」、全國能源教育論壇、工廠能源管理 ISO 50001 認證等工作,並廣泛為社會與教育機構節能輔導。自 2009 年起擔任台北市政府節能措施考評委員,並長期擔任新北市、 屏東縣環境教育委員會委員,工作範圍更推廣到為社區以及更多的機 構,擅長環境教育、能源管理與節能減碳的顧問輔導。目前擔任零碳行動有限公司執行長及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原文刊登於 綠學院 ,INSIDE 獲授權刊載。

眾所皆知,肥胖影響健康,健康影響醫療給付。國人各年齡層的肥胖率中,以 45 至 54 歲的男子最高,該年齡層有高達 56.09% 過胖(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衛福部 2017 年)。恰巧我是落入這個年齡層的胖子,為了健康著想,也不想造成家人的困擾,萌生減肥的念頭。

十多年來我做節能服務,小到一家四口的住宅,大到數千人的工廠,用能源管的方法理幫助各式各樣的建築做「減肥」。去年突發奇想,將能源管理運用在體重管理,是否一樣有效?

國際標準組織的能源管理方法,簡易的說就是 PDCA 四個步驟,換言之是透過診斷(P)、實作(D)、檢測查核(C)與貫徹(A)四個階段來達到能源管理的目的。

第一個步驟診斷 Plan,在能源管理上要看過去 3 年的耗能歷史資料(Energy Profile)。我的體重從 30 歲過後,就節節上升,以身體質量指數(BMI)的標準來看,20 多年來,體重超出標準 15 多公斤。以身體能源的角度來說,多出來的體重是以備用能源囤積在身體,換言之,不是肌肉不是骨頭,而是脂肪,要明確地減掉身體多餘的脂肪。

膳食的食物,分為三大巨營養素:碳水化合物(醣類)、脂肪與蛋白質。糖類是身體的能源,提供能量給代謝,用不完的能量則轉換成脂肪儲存在身體。而脂肪與蛋白質主要是身體細胞更新時所需要的材料,兩者同樣可以轉化作為能源使用。

每次健康檢查後,醫生總是苦口婆心地這麼說,但也當耳邊風不管他。當確定好減掉脂肪目標後,我的身體能源概念與傳統有些不同。我的膳食與一般人類似,但我發現到,生活中有太多醣份的攝取機會,往往一杯碳酸飲料,所含的糖分就足夠一天所需。其他的含糖食物就可能超過所需。身體多餘的脂肪不一定是來自所吃的脂肪,而是來自糖類!所以我刻意地去減少攝取糖類或甜的食物。

第二步驟實做看看 Do,在工廠節能上,可以透過流程與設備改善來節能。在身體方面,很簡單就是需要同時控制膳食與多運動。

理想中的減肥機制,是減少提供身體過多的能源,甚至運用消耗能源的代謝作用,將身體儲存的脂肪用掉,以達到減肥的目的。如何消耗脂肪減肥可有不同的途徑,有人用禁食的方式,阻斷身體獲得能源,因為身體時時刻刻需要基本代謝維生,即使不活動,自然就會去用掉身體的備用能源-脂肪。這個方法說來簡單,對大多數人要耐住飢餓禁食,並不容易做到。

另外一個方法,是多加運動,減少攝食熱量卡路里,這個方法比禁食來的溫和可令人接受,問題是要動多少,減吃多少才能達到減肥,也是身體負能源的狀態?

運用能源管理的第三步驟檢測查核 Check,如果能夠精準量測到攝食與運動的卡路里,就可以操作成負能源減肥的狀態,這發生在有儀器量測的運動員身上。對於一般人而言,家中有體脂計就可以每日量測體重與脂肪比例的狀態。至於運動所消耗卡路里,越來越普遍的運動手環,亦可量測運動消耗的卡路里。

在工業 4.0 時代,量測的儀器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量測的次數可以達到每秒的即時數據,且即時儲存到雲端,幾乎不受傳輸速度與儲存空間所限制,對於身體健康狀態的描述,不再只是幾個指標數字,而是隨著時間不同狀態下的一連串數據,這些數據往往以圖形呈現,所謂的「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圖示化的資料更能接近身體的複雜自然狀態。

透過圖形的變化,能清楚體重過去的變化。當下的體重,往往是前一天吃了哪些食物與做了多少運動的綜合結果,如果隔天的體重增加了,表示前一天吃太多或做太少運動,今天只要少吃一點多動一些,隔天就極可能看到自己體重減少。如此增增減減,自然而然可以感受到,怎樣的生活習慣會對比到體重的變化。這也是進入到第四個步驟-貫徹 Action,能持續地的貫徹,說穿了就是養成生活中對應的習慣,常常檢核是否朝減肥目標邁進,即使達到減肥目標了,還要持續檢核自己的體重與生活行為,以免又進入增加體重的模式。

Photo credit: 綠學院Photo credit: 綠學院

▲減重與體脂肪率的可視化數據圖形,更能掌握身體的變化狀況。

經過自己 20 個月的實際減重驗證,我發現能源管理與體重管理的方法如出一轍。管理的過程是一個思辨的過程,沒有標準的答案,而必須隨著不同環境的狀況,做出最佳的選擇,並以檢測的數據來做驗證,才能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

運用這樣的管理,我 50 多歲的年紀發現身體毛病越來越多,才想要開始減重,新陳代謝減少不比年輕時。我試著用少醣份飲食、隨時隨地活動與盡量睡得飽三管齊下,佐以數據的管理,在 4 個月期間減重 15 公斤,減重後 16 個月來,不但沒有復重,身體許多小毛病迎刃而解,都不藥而癒,沒想到建築的能源管理也能運用在身體的能源管理。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http://ift.tt/2jbvMu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