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多家大型金融機構,各自用不同的方式擁抱金融科技(Fintech),積極尋求轉型。在歐洲等西方國家的金融機構,近年則風行開放式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提供API給第三方業者串接,共享金融機構的數據資料,也讓金融服務可以拓展到多元層面。這股開放API的效應,也逐漸在臺灣發酵。
凱基銀行在11月22日宣布,推出開放API服務「KGI inside」,供Fintech業者串接,合作夥伴CWMoney理財筆記的App,就將凱基銀行的生活繳費功能內嵌在理財筆記的App裡。除了直接提供金融服務給客戶之外,銀行可利用開放API另闢一條蹊徑,供第三方的Fintech業者串接,來間接服務客戶。銀行可藉此接觸到更多消費者,Fintech業者也能快速串接金融服務、節省開發成本。
IDC亞太區金融洞察與零售洞察研究經理楊昔鵬,在10月底的活動上,也提出IDC對開放API的預測。2018年底,全球50%的先進銀行,將開放至少5項API,包括財務訊息、信貸相關訊息、忠誠與獎勵相關訊息、非財務訊息、交易相關訊息、位置相關訊息、產品訊息等七大類。
歐盟PSD2促銀行開放,2018年將落實法令
歐盟2016年通過支付服務方針(PSD2,Payment Service Directive 2),主要規定網際網路和行動支付的標準,2018年之前,歐盟會員國的金融機構都要符合規範,包含認證、安全機制的要求等。
根據PSD2,2018年1月13日起,歐洲銀行要把支付服務和相關的數據,開放給特定支付市場的參與者,降低支付服務新創業者進入市場的門檻,也活絡市場競爭,同時強化消費者保護。隨著2018年的到來,銀行的保守大門將逐步開啟,預計會加速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進程。
英國在Open Banking上,早早在2015年就開始規劃,制定並推出Open Banking的標準。英國競爭及市場管理局(CMA)也在2016年宣布推行Open Banking計畫,詳細訂定未來的目標,要在2018年開始實踐階段性成果。
歐洲各大銀行也都採取行動,像是西班牙外換銀行(BBVA),在2013年就試圖向第三方公司開放銀行交易數據;德國的Fidor銀行,也是先行者之一,提供API給新創與其他單位,讓他們連接Fidor銀行的金融服務;英國的數位銀行Monzo銀行,在2016年初釋出API的雛形,讓App開發者透過Webhooks來獲得交易、帳戶和活動提醒等資訊。
國內金融機構的創新腳步
然而,回到國內市場,除了凱基銀行外,中國信託也透露,開放API將是他們的下一步。
回顧臺灣的2017年金融成果,中國信託在金控層級設立數位金融處(簡稱數金處),由數金處來領導新技術的研究。2017年5月份,推出理財機器人「智動GO」的服務。中信也在區塊鏈領域深耕,近期公開貿易融資的概念性驗證成果,利用R3 Corda的技術,跨國文件傳輸確實可以有效降低時間成本。
此外,臺灣2017年初出現第一家雲端銀行,王道銀行打出「將你的手機變分行」的口號,推出各種新穎的服務,包括理財機器人等。
玉山銀行也非常積極,是國內首家推出智能客服「玉山小i」的金融機構,提供外匯查詢服務、房貸額度利率評估、信用卡推薦等功能。此外,也攜手臺大,用機器學習統整異質資料,打造一個以顧客為中心的大數據平臺。
國泰金控也在兩年前成立數位暨數據發展中心(簡稱數數發),一樣設置在金控層級,可整合各子公司的需求跟發展。國泰要在2018年3月推出「國泰智能投資」平臺,提供上百種的投資組合,搶攻理財機器人市場。
富邦金控在區塊鏈著墨頗深,選擇在2017年初加入企業以太坊聯盟(EEA),更攜手新創推出運動區塊鏈BraveLog的服務,接下來也可能在保險理賠上應用區塊鏈技術。同時也推出智能客服等創新服務。
大數據、AI、區塊鏈等技術,正席捲傳統金融業務的型態。然而銀行本質上的轉型也不容忽視,開放API在歐洲已經悄悄點燃戰火,金融機構將轉型成一個提供金融服務的基礎平臺,可發揮品牌的影響力、風險控管,以及金融執照等優勢,再加上Fintech新創的技術,兩者並肩作戰。而臺灣業者也已經看到這個趨勢,預期2018年可以看到更多新的成果。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CjlDG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