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INSIDE Facebook 發聲明說越常發文的人幸福指數越高,你相信嗎?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你看過 Netflix《黑鏡》(Black Mirror)第三季嗎?片中揭露迷失在社群媒體上讓人失去自我,而現實生活我們似乎也與之相去不遠。

《Nosedive》急轉直下描寫人類身處在社群媒體如同在黑鏡中,女主角為了評分使出渾身解術,透過眾人的評分堆疊出虛假的信心,社會地位的高低取決於社群上的積分,每天想盡辦法發布引起回響的圖文影音,營造出虛假的幸福感,生活失去重心最後走向崩壞。

瞄準現代人流連於 Twitter、Facebook、Instagram 社群軟體的狂熱偏執,發人深省的劇集看完餘悸猶存,雖然本劇將病態的社群使用放大,但回到現實生活中,過度沈迷臉書喪失幸福感甚至引發心理疾病的議題也不是一日兩日之事了。

臉書前任總裁公開表示臉書正在撕裂社會

就在上週,臉書前任副總裁 Chamath Palihapitiya 在 11 月所發表抨擊臉書的言論在上週終於在 媒體 曝光,他表示臉書正在撕裂整個社會,製造「社會確認反饋迴圈」(social validation feedback loop) 是運用人性弱點。

這個概念就從最簡單的按讚機制來說,它就像是多巴胺一樣,只要他人幫你按讚或留言,即讓人產生暫時「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作用,並刺激你持續發布貼文,已獲得更多按讚與回應。他表示自己已不用臉書,也禁止自己小孩使用,還警告大眾戒掉社群網站,對自己曾經一手建立起來的工具卻發出如此嚴厲指控震驚社群。

臉書:社群媒體對人類是否真的有害?

臉書於上週還在官方部落格發布使用臉書對人類是否真的有害之文章(Hard Questions: Is Spending Time on Social Media Bad for Us ?),希望藉研究佐證來顯示臉書如何對人類產生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臉書依然深植於我們的日常,很顯然用戶不會因為這些負面影響大量流失,就看你如何使用。

首先,臉書先承認了在社群媒體上如何對人類產生負面影響,就是「被動瀏覽動態時」,他們與密西根大學進行合作找來一群學生實驗,將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群給他們被動瀏覽貼文,一群則讓他們在臉書上發布貼文並與朋友留言互動,同樣進行十分鐘,在一天結束後所的到的心情比分,被動瀏覽也就是單純滑過臉書無任何自主性動作所獲得分數較低,詳細研究內容可見 此連結 。研究人員 推測,線上瀏覽其他人動態可能會讓用戶產生 負面的比較心理

另一方面,臉書則透過研究告訴大眾越常發文的人,幸福指數越高。他們在卡內基梅隆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發送或接收較多訊息、留言和貼文的可透過社會改善焦慮與孤獨感。不過這處於用戶是否為自主性與積極性,當你與親近的朋友一對一互動,或是回顧你們過去共同在臉書留下的足跡時,幸福感會更加強烈。

另外一項在康奈爾大學的實驗中,將大學生隨機分配瀏覽自己的 Facebook 個人資料五分鐘,另一組則是瀏覽陌生人的個人資料,發現瀏覽自己資料的組別幸福感提升,Facebook 的個人資料在滿足用戶對自我價值和自我誠信的需求的意義上是正面的。

說到臉書個人資料,你大概也會聯想到公司在招聘人員時,也有可能曾在臉書搜尋過自己的姓名,查看你過去的動態以及個人經歷,先前美國也有相關研究認為社臉書可用來作為預測工作表現的可靠工具。

即便早已激起相當多負面聲浪,說到底我們暫時無法逃離社群工具,但要懂的善加利用,與其被動的瀏覽他人的頁面,個人能夠透過發布貼文,參與朋友貼文留言增加社群互動來獲得幸福感。

這些新功能也許對你有幫助

對社會大眾的質疑與抨擊,臉書當然不會坐視不管,近日官方新增 「打盹」功能 讓你可以 「暫停追蹤」某些朋友或粉絲專頁,牆上有 30 天不會出現他們的動態更新。

舉例來說,適逢長假你的眾多好友們開始到異國度假每天拍照打卡上傳各地美食與風景名勝,假分享知名行炫耀之實,而你為了某個考試或專案忙的焦頭爛額,看到這些貼文瞬間情緒低落,只要暫停追蹤這 3 0 天內,你能在維持好友關係的情況下不再被這些貼文干擾。

此外,臉書在今日也新增了 照片審查功能(Photo Review) 只要在臉書任一公開貼文(或你有瀏覽權限)有你入鏡的照片,即使沒有被標籤,你依然會收到通知,讓你可以在社群上更好掌握自己的形象,更能防堵不法之徒盜用來做交友詐騙或商業用途。

結論:到底該怎麼做呢?

  • 你可以 重新整理一下個人經歷學歷,在踏入新職場或參與社交場合可開啟共通話題。
  • 與其將臉書作為抒發負面情緒的管道,不如將自己在學習與工作上所獲得的新知或觀點固定整理成百字的文章
  • 定期回顧自己的臉書時間軸,看看這年度的你有完成了哪些事蹟,
  • 使用臉書新的功能將那些愛發布惱人炫耀文的好友 「暫停追蹤」。

延伸閱讀: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http://ift.tt/2CINWu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