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今天主題前,先說個閃電狼領隊畢怜禮所分享的真實故事:有位媽媽曾經寫了封很長、很長的信,不斷懇求讓他的孩子加入閃電狼。這位孩子不愛唸書,抗拒上學愛玩電動,一心一意想成為電競選手,還跟媽媽說選手都沒他聰明,只要每天努力打電動,一定能變強。
「但是他打得並不好。」閃電狼後來真的給了孩子機會,請他跟媽媽一起來訓練室,坐在選手後面一整天體驗他們的生活。
結果呢?你應該心裡有底了。他大喊:「怎麼這麼嚴肅?吃飯時間只有 30 分鐘?為什麼打遊戲不會嘻嘻哈哈的笑?教練這麼這麼兇?操作居然要這麼細緻?」馬上放棄了他原本信誓旦旦,非得成為電競選手的夢想。
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修改明定把電競列入後,這個產業似乎出現了一股欣欣向榮的新氣象。根據人力銀行 104 統計,全台電競工作職缺已成長至 1.2 萬名,整體月薪中位數約 3.5 萬元,比電競產業以外的相同職缺硬是高出 17%;高階人才平均月薪更有 8.7 萬,是產業外同職缺的 24%。
但回顧新聞,去年代表台港澳賽出賽 LOL 2017 世界大賽的香港 HKA 戰隊卻遭管委會以「電競選手是會吸毒、打架生事和令大廈治安轉壞的社會渣滓,搬入社區會影響房價」為由拒絕出租宿舍;這起事件也顯示了,台灣電競依舊處於篳路藍縷的階段。
本次台北國際電玩展就特地舉辦了「電競生態圈高峰論壇」,邀請到中華民國電子競技運動協會秘書余錦亮、閃電狼職業戰隊領隊畢怜禮、Riot Games 行銷與電競總監陳柏壽與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工程系主任詹勳鴻等人,來談談邁進 2018 之際,台灣電競產業尚待克服的眾多新舊挑戰。
轉播權利金漲 10 倍成了產業成長最強指標
Riot Games 陳柏壽一開始就說,2017 是台灣電競成長非常顯著的一年,其中最有感的就屬轉播權利金,成長居然達到了 10 倍以上,對電競而言不僅是劑強心針,對比起 NBA、 MLB 等成熟職業運動來看也成了一項電競能永續經營的重造指標。
而且台灣學校方面也對培養電競人才越來越友善、成熟。詹勳鴻就說才短短兩年,台北城市科大電競學程至今就培養出了 30 餘名的成熟電競人才。有多成熟?他們曾連續舉辦了兩屆全國高中職電競大賽,全都是百隊規模的大型比賽,從企劃、規則、報名系統、賽評、場佈規劃,全都由學生一手安排,成果十分輝煌。
畢怜禮也補充,早期戰隊找員工很辛苦,像粉絲團經營、行銷企劃這種職缺很多人應徵,但其中許多人不懂電競產業,所以也沒辦法提出好的電競規劃;但有鑒於風氣越來越盛,這一兩年畢業就能工作的電競人才確實大幅增加。
「選手」卻是充滿艱辛、血淚的故事
誠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故事,電競風氣在台灣是開了,但對有意投入的青年而言職業選手之路變得更有制度、更正規化,卻也意味更加艱辛、難走。
「以前家長或學生打來問怎麼當職業選手,我們都還會客客氣氣,仔細向他們說明;但這兩年我們會很直接了斷的說,你沒到打某個程度就不要來。」畢怜禮明白指出成為職業選手的甘苦:「天分太重要了,起碼佔 50%,另外 50% 才是努力;而且戰隊一梯進來五十位訓練生,最後只會剩一兩個。因為職業電競跟在家開開心心玩電動完全不一樣,你必須忍受早上起床就開始打電動,打到睡覺的生活。」
「最後你還必須忍受那多半不能上場的孤獨。」畢怜禮強調,電競絕對不是學生不想唸書,拿來逃避的一條路。金字塔頂端的選手可達年薪百萬之譜,但就跟許多產業一樣,選手得不斷用免洗方式淘汰再淘汰,才能找到足以發光的選手;對這些選手而言,可能要到最後獲得獎盃那一刻,他們的職業生涯才會出現真正的「甘」。
但產業急須選手以外的新血
但除了選手之外,台灣電競現正猛烈需要支撐整體產業的各種工作人才。余錦亮就說,30 位選手意味背後需要 300 位從業人員支撐,「不是每個人都能當選手,但我們會積極協助這些有意進入電競的學子進入幕後。」
經過許多產業與社團努力溝通,終於開始扭轉了台灣許多學校對電競的既有印象,去年協會也開始與教育部技職司進行深度合作,從技職學校切入,深度培養台灣本土的電競人才。「接下來台灣少子化會越來越嚴重,學生招生也必須面臨轉型,這就是電競可以跟學校銜接的好機會。」
畢怜禮也說今年閃電狼打算跟協會合作深入校園,讓學生瞭解戰隊日常生活,也讓校方知道戰隊怎麼運作,進而鼓勵學生支持電競產業,創造互贏。
陳柏壽進一步建議想進入電競產業的學子,最好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理所當然的懂遊戲,就跟電影工業一樣,總不可能導演不懂電影;但第二是國際語言經驗。現在電競是非常需要跟國際溝通的產業,像閃電狼已經是國際級隊伍,那麼他們的從業人員怎不可能接觸外國人士呢?最後則是需要主見,他看過很多履歷,這些求職者往往都說自己很懂遊戲也很會玩,「但電競是門新產業。如果你是教練,要管一群只會打電動的小屁孩,該怎麼管理?這可不是學校。如果你是業務,怎麼找中國信託贊助,說服他們電競有助於企業形象?這都沒有前例,需要有主見的人規劃、執行。」
台灣電競未來還有什麼機會與挑戰?
余錦亮認為除了南韓具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之外,中國或東南亞在電競基礎授課就比較薄弱,是台灣電競可以進入的地方;不要看中國似乎產業大、人口多,他們電競教育還是比較像「才藝班」的上法,缺乏完整科系與課程培養人才。
此外東南亞也有常帶參訪團來台觀察電競產業。余錦亮說明尤其台灣許多新住民二代已進入高中與大學,正是參與電競的熱衷期,「東南亞很多國家也想知道這些二代會不會從事電競,進而帶動經濟。台灣電競基礎在亞洲還走得算前面的,得好好利用這個優勢。」
不過提到台灣電競需要克服的難題,陳柏壽在場地方面舉了就一個例子:去年七月中旬,《英雄聯盟》在高雄展覽館辦了亞洲區對抗賽,創下了電競史上第三高收視人口的創舉,而且還跟高雄市政府深度合作,為當地輕軌、飯店進行創下一次好行銷案例。「但坦白說,台灣適合國際賽場地真的不多,就那一、兩個。這是不是政府就能幫忙的地方呢?」
而且頂級選手的薪資問題,也是台灣電競產業急需重視的地方。閃電狼當家選手 Karsa 去年離開台灣,加入了中國 RNG,畢怜禮不諱言:「他們開的薪資,確實是我們的 5 倍以上;但 Karsa 也不只看薪水,而還會挑他想去的隊伍。有聽到成績較差的中國戰隊伍,甚至開了 10 倍薪資。」而就連管理職、教練中國也是頻頻挖角,平均都開出了四倍以上的薪水。「但不能怪我們小氣,其實台灣電競戰隊到現在都還一直在燒錢。」畢怜禮指出若要把好選手留在台灣,鼓勵粉絲到現場觀賽付費支持就是一個好作法。「台灣場地漂亮又便宜,現場氣氛互動也很棒!」陳柏壽也認為長期來看,只要電競能跟 NBA、MLB 一樣,越來越娛樂、大眾化,並獲得足夠的社會認同,就能早日擺脫大多廠商還在燒錢的窘境,躍變為成熟的產業鍊。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http://ift.tt/2s6zkE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