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來自合作媒體 愛范兒 ,INSIDE 經授權轉載。
2016 年 9 月 7 日,是蘋果耳機發展史中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因為那一天,AirPods 來了。
從 2001 年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蘋果耳機 iPod Earbuds ,到 2016 年的 AirPods,如此巨大的變化,得益於蘋果耳機在接口、形態、外觀以及連接方式上的不斷進化。
(部分蘋果耳機,圖自:ipod.se)
儘管,AirPods 代表著蘋果在 16 年音樂道路中摸索出來的成果以及對未來音頻產品趨勢的判斷,但它可能不會是未來蘋果耳機在形態上的終點。
今天,凱基證券的分析師郭明錤也預測到了這一點,在他 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 中提到,蘋果正在籌備著兩款重磅的耳機產品,一款是支持「嘿,Siri」的新款 AirPods ,另一款是採用全新設計、打著自主品牌的高端頭戴式無線耳機,它將於 2018 年第四季度發布。
一些 外媒 猜測,這款耳機可能並非是去年 9 月份推出的 Beats Studio 3 Wireless 的升級款。
因為,據郭明錤的介紹,這款頭戴式耳機採用了有別於 Beats Studio 3 的「全新設計」,同時,它擁有與 AirPods 相媲美的便利性,音質比起 AirPods 還要更好。
所謂的「全新設計」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郭明錤並沒有做太多詳細的闡述。不過,頭戴式耳機大致上被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像 Beats Studio 3 Wireless 那樣罩耳式的,一種是像 Beats Solo 3 那樣壓耳式的。
兩種形態的頭戴式耳機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通過一條橫梁來連接兩側的發聲單元,並通過橫梁兩側的轉軸來折疊耳機。
既然「全新設計」和媲美 AirPods 的便利性,將會是蘋果這款高階頭戴式耳機的亮點,那麼兩個優勢相結合後的其中一個設計的突破口,很可能在於其耳機轉軸處。
實際上,在頭戴式耳機中,除瞭如今常見的將兩側發聲單元向內折疊外,Beats 曾經在其旗艦產品 Beats Pro 上,展示了其將頭戴式耳機兩側的發聲單元設計成可向前後折疊的方式。在這方面,關於蘋果頭戴式耳機如何設計,仍有不小的想像空間。
其次,極簡的外觀設計以及金屬的耳機材質,也是另一個值得遐想的部分。
郭明錤表示,台灣的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rimax )以及新日興股份有限公司(SZS)這兩家企業將成為蘋果這款頭戴式耳機的廠商。他強調,Primax 主要熟悉聲學方面的業務,它將代工這款耳機,而 SZS 則提供金屬成型工藝,為耳機提供零部件。
也就是說,蘋果這款神秘的頭戴式耳機很可能採用金屬材質製成。
而在郭明錤看來,隨著這款頭戴式耳機的到來,它將與 AirPods、智慧音箱 HomePod 一起為蘋果構建一條涵蓋範圍較廣的音頻產品線。
但目前,我們尚不清楚蘋果將為這款耳機配備哪些音頻組件和功能,考慮到 AirPods 有 W1 晶片來協助耳機更快與設備進行配對、HomePod 搭載蘋果 A8 晶片,擁有聲學實時建模,波束成形,高音陣列等方面的能力、Beats Studio 3 則有 Pure ANC 降噪技術…
以上這些技術,都一定的可能性會應用在這款蘋果的頭戴式耳機上。
而有意識的是,近年來,隨著 iPod 逐漸淡出發表會的舞台,蘋果也在悄然改變著其在音樂領域的佈局:
作為硬體,iPod 已經不再是蘋果發展的重心了,而 iPod 所代表的音樂內核,才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事實上,蘋果確實也是這麼做:
- 2014 年,蘋果以 3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Beats 公司
- 2015 年,Apple Music 上線,提供音樂訂閱服務
- 2016 年,蘋果推出了無線耳機 AirPods
- 2017 年,蘋果發表了智慧音箱 HomePod
蘋果的音樂征途,早已隨著產品和服務的升級,慢慢滲透進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假如 Beats 系列產品是蘋果希望向用戶傳達一種時尚態度的話,那麼諸如 Apple Music、AirPods 以及 HomePod,則像徵著便利、舒適以及音質這三個蘋果自己對於音樂這方面的解讀。
至於這款神秘的頭戴式耳機,蘋果又希望向我們傳達一種什麼樣的音樂理念呢?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http://ift.tt/2oy8JL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