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INSIDE 《碳變》影評:問題就出在太 Cyberpunk 王道了 百家樂 http://www.iwin9418.com

本文為 INSIDE 編輯觀看 Netflix 影集《碳變》分析,並非廣告也無收取任何費用。以下內容包含《碳變》劇情,請讀者斟酌閱讀。本文圖片皆截自《碳變》官方預告片。

先說說筆者的主觀結論吧:若你是對 Cyberpunk、反烏托邦題材很有興趣卻接觸不久的讀者,《碳變》的劇情、美術、佈景與世界觀設定相當王道,值得一看;但如果你像筆者一樣是看了快二十年的老科幻迷,則不免對《碳變》感到些許乏善可陳。

「在遙遠的未來世界,人類思想意識可被數位化,並下載到不同的人體軀殼。經過 250 年封存後,前特種士兵武·科瓦奇被全球首富勞倫斯·班克夫解封,在這陌生的世界,他有機會獲得重生,條件是一定要查出班克夫被人謀殺的真相。」

上段是 Netflix 對《碳變》的官方介紹詞,相信大家都從介紹看得出來這是款不折不扣的 Cyberpunk 影集;但《碳變》在劇情上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它「太王道」了,

但筆者在看前三集時連想都不用想,靠反射就能大概猜到接下來的劇情發展。例如第一集主角科瓦奇前半段嘴巴上說一直想回去被冰封,不願接受班克夫聘用。觀眾這時會預測:當然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件,讓科瓦奇願意調查,不然劇情就無法繼續發展了。

後半段也真發生一系列追殺事件,觸動了科瓦奇的內心想他回心轉意,接受班克夫的條件;但這段的鋪成與說服力有些不足:就算科瓦奇知道班克夫謀殺案是他人所為,那又怎樣?從他之前冷漠無情的態度來觀察,這還不夠吸引他去追求真相。

這就凸顯了本劇劇情上另一項缺點:主角與「麥高芬」之間聯繫混亂、曖昧,導致觀眾有些無所適從。怎麼說?班克夫命案真相是本劇一開始的麥高芬,而科瓦奇調查班克夫命案的動機是基於星際戰士那種「追求答案,解開謎團」的理念,也就是說科瓦奇想藉由調查真相,從新尋找生存意義,進而更接近身為星際戰士的使命(或說是更接近同時身為愛人與尊師奎爾)。

只是劇中對星際戰士的描述雖多,但卻「錯誤」了:我們可以看到星際戰士很多訓練、生活、戰鬥,充滿智慧與勇氣的橋段,但最終解放階級制度理念的這部分卻沒有凸顯出來,為奎爾這角色該有的理想性與崇高性遜色不少。讓星際戰士成為了單純「很會打、很聰明」的敗戰士兵。奎爾的幻影雖然出現很多次幫助了科瓦奇,但他追求真相與接近奎爾這兩個主軸在劇情前半段的連結十分薄弱,一直要到後面才有重大關聯。

▲市景無一不是 Cyberpunk 最經典的元素:黑暗、混亂,總是下著雨卻充滿霓虹燈的街道,路上看板除英文外還充斥著日文、中文

此外原作是以 hardboiled 硬推理著稱,理論上偵探推理劇是少數可以把主角與麥高芬距離拉比較遠的一種題材,主角不見得需要跟謎團本身有多少關聯,只要能讓觀眾享受推理過程,獲得解開謎團的成就感即可;但本劇電視版也把推理過程過於迅速、簡化,往往一句「這是星際戰士的直覺」就帶過了,少了抽絲剝繭的過程讓觀眾享受,是另一個劇情與製作所不足的地方。

不過撇除劇情,本劇美術、設定卻王道的十分到位,市景無一不是 Cyberpunk 最經典的元素:黑暗、混亂,總是下著雨卻充滿霓虹燈的街道,路上看板除英文外還充斥著日文、中文,正是西方社會對東方兩大城市東京與香港的既定想像;主角總是穿梭在代表著性、罪惡、暴力與霓虹的紅燈區或地下鬥技場,或是代表低階、髒亂的平民窟,就和《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一樣。

尤其是第一集的「人類冷凍包」視覺效果更是出色,科瓦奇剛被喚醒身上包覆液體的黏著感搭上監獄手術台,讓整個「復活」過程充滿了驚悚、恐懼,也讓觀眾意識到劇中世界「身體可以與靈魂分開」這個重要概念世俗、便利,甚至是廉價化了,人類身體就跟我們在超市買的冷凍牛肉沒什麼兩樣。

▲人類冷凍包的視覺效果讓「身體可以與靈魂分開」這個重要概念世俗、便利,甚至是廉價化了,身體就跟我們在超市買的冷凍牛肉沒什麼兩樣。

另外筆者個人很喜歡《碳變》對社會的瞄寫。從巨觀結構來看,本劇劇情起因原自科技與宗教間的衝突,「死者到底能不能復活,回到法庭作證」是劇中很重要的爭論點,新天主教認為生命是上帝安排,自然不能讓死者復活;但世俗政治卻站在維護社會秩序立場,透過科技讓那些枉死的人可以重生指證犯人。本劇黑幕主角之妹瑞琳·川原正是這項法案首當其衝之人,也是她之所以佈下陰謀、復活主角最重要的原因。

而且在許多 Cyberpunk 與反烏托邦作品中,統治階級通常充斥著傲慢、無知且不知悔改的渾球形象,但本劇「被害者」班克勞縱使有貪婪、自大與好色的一面,但最終卻願意自我反省誠實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也是這類作品少有且吸睛的橋段。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http://ift.tt/2FDjW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