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發展正熱的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電腦視覺技術,就得從培養專業知識的土壤扎根。INSIDE 在去年採訪過第一屆的電腦視覺論文分享會,主辦方 Viscovery 創辦人 Amos Huang 表示活動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界及產業界的交流,「讓產業界知道現在全世界最新頂尖論文發表的技術和研究進展,並讓學界的人知道產業面臨的問題以及現在在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希望透過更多交流、形成社群並加速台灣 AI 產業的推動。
[embedded content]
當時由國內知名電腦視覺團隊 Viscovery 主辦,邀請台灣電腦視覺領域已獲國外會議肯定的學生及教授等各方好手,利用 ICCV、CVPR 等國際大型研討會前夕的空檔聚在一起切磋兼暖身,同時 Viscovery 也藉此機會提供上台分享的研究生獎金,作為出國補助。
現在經過一年,電腦視覺論文分享會也來到第三屆,從 Viscovery 幾乎獨力舉辦,到現在有 台灣資料科學協會、與 業界 Skywatch、DT42、開源機器人俱樂部等參與協辦,Viscovery 更期望將來有機會能成立第三方組織專門負責,讓這難得的交流平台更加茁壯。
洞察分享會中技術趨勢
▲DT42 共同創辦人 楊琬晴博士,photo credit: Viscovery「人工智慧時代,資料就像是引擎的燃料。」
DT42 共同創辦人暨研究總監楊琬晴博士提到,有人說「人工智慧時代,資料就像是引擎的燃料。」她認為,這次許多論文都與「資料」獲取與處理相關,比如結合感應器或相機,又或者重複利用標注資料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向,能幫助擴展電腦視覺未來的應用。
開源機器人俱樂部的創辦人李明達 表示 ,會中所報告學生與指導教授完成的論文都已獲國際會議認可,對 電腦視覺發展和產業應用 有相當大的幫助。 從技術與實作方法到商業應用的距離又更近了些。
電腦視覺與人工智慧的未來
▲開源機器人俱樂部創辦人 李明達,photo credit: Viscovery李明達引用 Gartner 調查數據,2017 年包含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領域,都是目前最熱門的技術,然而他也認為必須盡快找出應用及商業模式,才不致淪為泡沫。
而面對未來地球資源枯竭,楊琬晴博士認為傳統上發展人工智慧,使用很耗能的 GPU 雲端服務加上大量人力資源標注資料過於浪費,並以 DT42 開發自動標注工具、高效率人功智慧引擎等協助業界節省資源,正是未來的趨勢。
▲Viscovery 研發副總裁陳彥呈博士,photo credit: ViscoveryViscovery 研發副總裁陳彥呈博士則表示,電腦視覺就是讓電腦「看得懂」的研究。但是要應用到實務上,大公司如 Google 能自己聘上千個頂尖工程師,同時嘗試新的應用;反觀中小企業林立的台灣,唯有靠大家共同合作並拉緊產學距離,才能鼓勵夠多的學生與教授朝向企業所需要的方向進行創新與試錯。
陳彥呈博士舉例,Viscovery 最新的人臉識別系統就是和學界合作的成果。要辨認影片中的明星,和用於監視系統的臉部識別不同,多了光影、角度、造型、遮擋等干擾因素,透過與國內外教授合作,Viscovery 快速的 突破困難並在此項目領先對手。因此這場研討會正是擔起了產學交流平台的關鍵角色。
台灣該「以硬帶軟」嗎?
▲Skywatch 共同創辦人陳維超教授,photo credit: ViscoverySkywatch 共同創辦人陳維超教授認為,台灣有優秀的硬體設計開發條件,適合在終端發展電腦視覺,也能削弱科技大國在雲端贏者全拿的狀況。尤其 AI 有很多垂直應用的可能,也很適合台灣敏捷的海島性格。
但陳維超也指出台灣整體環境,軟體公司仍處於相對劣勢。因此除了各產業得重新調整心態外,如果軟硬產業有比較好的媒合方式(如雙方價值溝通、演算法品質比較、分潤方式等),並予以足夠的投資(人才、渠道、資金等),電腦視覺產業會比較有機會。
楊琬晴博士同樣認為台灣生產非常多諸如感應器等硬體,但卻忽視了將電腦視覺結合感應器的應用。只要將電腦視覺結合不同的資料,結合攝影機與感應器協作,就能提升人工智慧的認知,也是 DT42 的目標之一。
清大黃朝宗助理教授也認同台灣硬體產業優勢,期待台灣在遷入是電腦視覺的突破,希望未來大多數的可攜式智慧電子產品都是「Made in Taiwan。」
回到軟體學界看法,台大王鈺強副教授自承對硬體涉獵不深,不論是以硬帶軟或以軟帶硬的說法他都有聽過。台灣當然有硬體強項可以發揮,不過像 Google 或 Facebook 都是靠軟體服務起家,和 IC 發展程度關聯就不大。深度學習和人工智慧的發展也讓各界更看重軟體演算法和商業模式,台灣新創大多以軟體為主,他觀察這一、兩年,業界也開始積極向學界尋求軟體人才,甚至也接到不少外商尋求推薦優秀學生。
如何留住台灣 AI 人才?
▲論文分享會學生、教授及業界代表合照,中央著條紋服者為台大王鈺強副教授,第二排右起第四位為清大電機孫民助理教授,photo credit: Viscovery談到人才,王鈺強副教授分享到台灣業界近年也開始尋找人工智慧相關人才。那麼是否代表人才外流情形趨緩呢?「人才外流更嚴重了,因為國外也在搶。」王鈺強提到他近年接觸的學生畢業後幾乎都選擇到資金雄厚、研發風氣自由的美國科技公司就業,另外人工智慧在中國也很熱門,投入的資源和開立的新創也相當多。
台大莊永裕教授附和,台灣不只人工智慧,而是所有軟體人才都在外流國外軟體業待遇優渥、產業環境好,愈來愈多學生先到國外留學或直接出國就業。他認為要留 住這些人才,台灣軟體產業必須升級,創造能讓她們發揮所長、獲得成就且待遇優渥的環境。
▲第三屆電腦視覺深度學習頂尖成果分享會參與踴躍,photo credit: Viscovery楊琬晴博士反而提出不同觀察,在她所參與創辦的 DT42 有一半的夥伴是放棄外商高薪回台。主因大部份是在異鄉碰上了「玻璃天花板」,失去文化優勢造成升遷不易,或工作內容無法涉及核心技術。她認為剛畢業的新鮮人難免因薪資或發展機會外流,但台商還是有機會網羅海外工作十年以上卻碰到天花板的人才。只要保持台灣產業活力與機會,「相信有許多優秀人才都在等著回台灣大顯身手。」
頂尖研究成果分享會不僅要持續辦下去,更希望更多產官學夥伴能共襄盛舉。
回顧分享會,產業和學界對話間的確激發出相當精彩的火花,也能看到台灣 AI 人才的技術實力。楊琬晴博士建議,許多學生出國參加研討會,不一定能到現場參與,未來可以採視訊模式播出會議解除地理限制,分享給更廣大的群眾。
近期學界富有想像力的突破性應用,如「用電腦視覺教電腦打電動」,對工業檢測與新一代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就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台灣相關廠商對此突破卻處於後知後覺的狀態。陳彥 呈 博士認為 Viscovery 發起的頂尖研究成果分享會不僅要持續辦下去,更希望更多產官學夥伴能共襄盛舉。此分享會不僅能贊助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和學校老師切磋方向,更能幫助產業與政府洞悉學界的最新突破,第一時間協助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延伸閱讀: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http://ift.tt/2i0hP0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