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科技部提供之新聞稿。
我國的海洋研究船隊從民國 73 年 800 噸級的海研一號正式啓用後開始,到 82 年海研二、三號的加入,迄今經過 30 年的努力,不僅為我國奠定了基本海洋研究能力,也對我國週遭海洋環境的基礎調查工作,有了大幅的進展。為了更好的提昇我國海洋科技的研究與探測能力,在科技部及相關部會的研商規劃下,我國投入約 16 億元新建兩艘 500 噸級及一艘 1000 噸級的研究船建造,今天是二艘 500 總噸級研究船的開工典禮,將在一年半之後交船,正式提供國家海域觀測研究的相關服務。
海洋研究實力攸關國家海域主權的彰顯
國際海洋法通過後,陸上連接的海洋面積已被視為是陸上主權的延伸,各國海洋主權的申張日益強烈,也更凸顯國家海洋研究能力之重要性。以我國而言,與科技部的海洋基礎研究同步徐緩前進的尚有內政部的大陸礁層海上國土調查及經濟部的天然氣水合物和海底礦產資源調查等,然我國現有三艘科學研究調查船已經老舊不堪,尤其欠缺許多當代新進觀測設備,整體海域觀測能量更新實為當務之急。此時科技部規劃研究船建造計畫,期望能持續因應未來更趨緊迫的重大海域觀測與研究需求。
提供更安全的研究平台及精密的探測設備
科技部新建三艘研究船,特別強調高規格安全要求,在規劃的初期,就盡量符合客船安全標準,在船體結構、艙區空間及救生滅火等安全設備上均有更嚴格的要求。得標廠商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也配合科技部與諮詢學者們對研究船的各項客製要求,順利完成相關的設計工作,終使二艘 500 總噸級研究船順利開工。
新研究船的設備及探測功能均將大幅提升,除了原有的海水溫鹽量測、海上地球物理測勘及海水採樣外,先進的動態定位系統 (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 可使研究船在指定的位置精準採樣,多音束探測儀 (multi-beam echo-sounder) 則可以更有效率精準量測海底地形,而超短基線 (USBL) 水下定位系統可以準確標定水下目標物的位置。這些新的探測工具,對於國土規畫、海洋資源及災害調查以及海洋科技尖端學術研究均將大有助益。
今天是二艘 500 總噸研究船的開工,不久的將來還有另一艘 1000 噸級的研究船也將開工建造,未來搭配本部督導的財團法人所管理的另外二艘 2000 噸及 3000 噸的大型研究船,五艘研究船將以國家海洋研究船隊的形式運作,在承襲過去多年努力建立的基礎下,繼續保有在區域內的海洋研究實力與優勢,確保我國海洋權益及海域資源永續發展,對於培育未來海洋科技研究人才,持續發展海洋科技探測能量,以及開啟及強化與周邊海域國家國際合作更是影響深遠。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http://ift.tt/2CszDu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