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GABYTE 在今年初的 CES 國際消費電子大展,發表全新的 AORUS 15 電競筆電,終於在稍早前於台灣正式開賣,這款全新的 AORUS 15 電競筆電,與先前 GIGABYTE 推出的 AERO 15 一樣搭載 Microsoft Azure AI 人工智慧技術,透過雲端資料庫不斷的學習演算,讓系統能自動切換到適合 CPU 與 GPU 的效能輸出模式。此外,AORUS 15 具備 Sharp IGOZ 240Hz 15 吋電競螢幕,並內建最高 Intel 第九代 Core i7 處理器、最高 32GB DDR4 2666MHz 記憶體、最高 6TB 雙 M.2 SSD 儲存裝置配置,以及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8GB GDDR6 顯示卡等規格配置,整體的效能表現也是頗令人期待。
AORUS 15 採用鋁合金材質打造機身,並採用黑色配色與霧面塗層,螢幕上蓋的 AORUS Logo 與兩側機身線條,在開機狀態下,都會有白色光源的燈光效果,不過無法讓使用者自行設定顏色與發光模式。
從筆電側面不難看出 AORUS 15 並非以輕薄為主打的電競筆電系列,在筆電前端的左右兩側邊角,GIGABYTE 特別加上燈光飾條設計,這是可以讓使用者自行更換燈光顏色的設計。
機身尾端則可以看到左右兩側散熱孔,同時也備有電源輸入插孔、HDMI 2.0、mini DisplayPort 1.3 與 USB-C 3.1 Gen 2 等 I/O 端子埠,會將這些端子埠設計在機身尾端,主要是便於讓使用者可直接外接三個顯示螢幕,不會讓機身左右兩側有難看的連接線,算是相當貼心的設計。
- 機身尾端
- I/O 埠配置
為了解決 GIGABYTE 長久以來的為人逅病的散熱問題,這次 AORUS 15 採用全新的 WINDFORCE 2X 散熱系統,包含機身尾端與側邊都有散熱用的出風口與進風口的配置。
- 左側散熱孔
- 右側散熱孔
機身底蓋也可看到比起前代更大型的進氣口配置,機身內則有兩個厚度為 12mm 的 12V 散熱風扇,71 個扇葉設計比傳統的散熱風扇增加 50% 的風量,同時也搭配 6 根熱導管,能獨立將 CPU 與 GPU 所產生的高溫排出。
除筆電尾端的 I/O 埠之外,在機身左右兩側還備有 RJ-45 有線網路插孔、三組 USB-A 3.1 Gen 1 傳輸埠、MicroSD 記憶卡插槽,以及 3.5mm 複合音源插孔等 I/O 埠配置。
- 右側 I/O 埠
- 左側 I/O 埠
AORUS 15 電競筆電提供 Sharp IGZO 240Hz/4ms 與 LG 144Hz IPS 兩種規格的顯示螢幕選項,不過均為 Full HD 螢幕解析度與 15.6 吋螢幕大小配置,小編這次測試的機種則是採用 Sharp IGZO 240Hz/4ms 電競顯示螢幕,採用左右兩邊 6mm 厚度窄邊框設計,顯示螢幕上方則有 HD 視訊鏡頭與雙陣列是麥克風裝置。
- 顯示螢幕
- 螢幕解析度
- 視訊鏡頭與麥克風
AORUS 15 配備全尺寸孤島式鍵盤,並附有獨立數字操作按鍵,下方擁有鑽石切割邊緣裝飾的精密觸控板,則支援多點觸控與手勢操作功能。鍵盤上的 WASD 按鍵也有白色邊框的特殊標記設計,藉以增加玩家的辨識度。RGB 鍵盤背光也可讓使用者自行設定燈光顏色與發光效果,右側的數字按鍵部則受限於機身尺寸,在某些功能按鍵的顆粒大小稍微小一些,在實際使用時也特別注意一下按壓的手感。
- 筆電內部配置
- 鍵盤與鍵盤背光
- 獨立數字按鍵
AORUS 15 內建 62Wh 充電式鋰電池,實機的重量為 2.215Kg,比起實際拿起來的手感還要輕一點,機身尾端最厚處,在未含防滑橡膠墊的厚度為 24.61mm,算是偏厚實的機體設計。
- 筆電重量
- 筆電厚度
隨機配上的專用變壓器為 230W 電壓規格配置,變壓器的體積則稍嫌厚重,搭配可拆卸式電源線,對於實際攜帶上確實產生滿多不便的情況,算是可以加強改進的地方。
- 專用變壓器與電源線
- 變壓器規格
內建的 AORUS Control Center 應用程式,則可讓使用者查閱 CPU、GPU、記憶體與硬碟的使用率,下方還有硬碟資訊、健康狀態、硬體資訊、風扇資訊、電池等相關資訊,且會提供即時的數據更新。管理中心則可進行電腦基本功能與散熱風扇模式的快速設定,RGB 設定則可調整鍵盤背光顏色與發光模式,最後看到的更新升級中心,則可讓使用者針對不同硬體與軟體的韌體版本進行更新,也算是相當便利的功能設計。
- AORUS Control Center 智慧儀表板
- AORUS Control Center 管理中心
- AORUS Control Center RGB 設定
- AORUS Control Center 更新升級中心
本次測試的 AORUS 15 為高階硬體規格版本的機型,內建 Intel Core i7-9750H 2.60GHz 處理器,為六核心 12 線程架構,搭配 12MB L3 快取記憶體,主要記憶體則為 16GB DDR4 2666MHz,採用雙通道架構。顯示卡則為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搭配 8GB GDDR6 獨立顯示記憶體。
處理器效能測試:
在 CPU-Z 測試軟體中,單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452.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3379.1 分,CINEBENCH R15 的單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則為 176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則是 1,195 分,OpenGL 效能表現則有 122.14fps,而在 X264 影音轉檔效能上則獲得 39.1FPS的效能表現。
快取記憶體與記憶體效能測試:
主要記憶體的效能測試結果為 37269 / 37735 / 32566 MB/s(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則為 60.9ns,至於 L3 快取記憶體的效能表現為 275.65 / 189.05 / 238.83 GB/s(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為 12.4ns。
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這款 AORUS 15 採用 SSD 搭配 HDD 雙硬碟儲存架構配置,系統碟為 512GB 容量 Intel 760P M.2 NVMe PCIe 3.0 x4 SSD 固態硬碟。在 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表現為 3036 / 1563 MB/s,TxBench 效能測試中,循序 Max QD32 效能測試中,獲得 3107.939 / 1617.615 MB/s 的效能表現。
主要儲存硬碟則為 2TB 5400RPM SATAIII HDD 硬碟配置,在 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表現為 136.9 / 133.2 MB/s,TxBench 效能測試中,循序 Max QD32 效能測試中,獲得 135.800 / 134.429 MB/s 的效能表現,超過平均 80MB/s 的讀寫效能算是不錯的表現。
最後小編也實際測試一下這款筆電的開機速度表現,在最佳的開機速度時間為 26 秒,有 SSD 固態硬碟的加持確實能提升開機的速度。
圖型效能測試:
這次測試的 AORUS 15 是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顯示卡,非為輕薄電競筆電的 Max-Q 架構,在 3DMark Fire Strike 三種測試模式下,分別獲得 17,187 / 9,213 / 4,805 分的效能表現,整體的效能比起先前測試過的 RTX 2080 Max-Q 還要出色。小編另也使用 3DMark 測試軟體中三個 DX12 測試環境模式進行效能測試,首先看到 3DMark Time Spy 模式下,得到 7,761 分的效能分數,在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模式下,獲得 3,550 分的效能分數,效能等級排名則與上方相同。至於全新的 3DMark Port Royal 模式,則有 4,371 分的效能表現,均算是相當出色的圖形效能表現。
-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測試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測試
-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
- 3DMark Time Spy 測試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測試
在《Unigine Heaven Benchmark》圖形測試軟體中,將圖形品質設定在 Ultra 模式,關閉垂直同步並開啟 4xAA 反鋸齒模式,在 FULL HD 全螢幕解析度下,得到 4,063 分效能分數與平均 161.3fps 效能表現。《Unigine Valley Benchmark》測試模式中,小編也採用相同的環境設定,獲得 5,020 分效能分數與平均 120.0fps 效能表現。
最後來看到《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圖形效能測試軟體,小編則分別使用 1080P Extreme 與 4K Optimized 兩種模式進行測試,前者獲得 4,893 分與平均 36.60fps 的效能表現,後者則測得 6,436 分效能分數與平均 48.35fps 的效能表現。
-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
-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1080p)
-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4K)
最後看到《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的遊戲圖形效能測試中,小編在 Full HD 全螢幕解析度,以及 High Quality 畫面品質環境下進行測試,測試結果為 8,210 分與 High 的效能等級。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首款《極地戰嚎5》的實機遊戲效能測試中,在全螢幕 1920 X 1080 解析度,開啟 240Hz 螢幕更新率中進行測試,遊戲畫面品質則在極高的設定,最終測得的效能表現為平均 79fps。
- 《極地戰嚎5》顯示設定
- 《極地戰嚎5》畫質設定
- 《極地戰嚎5》效能測試
《刺客教條:奧德賽》實機遊戲中,同樣將遊戲測試環境設定為 1920 X 1080 全螢幕解析度,開啟 240Hz 螢幕更新率,並將畫面品質與特效設定至極高的配置,最終所測得的效能表現為平均 56fps。
- 《刺客教條:奧德賽》顯示設定
- 《刺客教條:奧德賽》畫面設定
- 《刺客教條:奧德賽》效能測試
在《火線獵殺:野境》的實機遊戲中,同樣將測試環境設定為 1920 X 1080 全螢幕解析度,並開啟 240Hz 螢幕更新率,並將畫面品質與特效開啟至非常高的配置,最終所測得的效能表現為平均 64.79fps。
- 《火線獵殺:野境》影像設定
- 《火線獵殺:野境》畫質設定
- 《火線獵殺:野境》效能測試
《古墓奇兵:暗影》的遊戲效能測試,遊戲環境設定在 1920 X 1080 全螢幕解析度,關閉垂直同步並開啟 TAA 反鋸齒,以及 NVIDIA RTX DLSS 技術,影像畫質當然是在最高的設定值下進行測試,最終獲得平均 88fps 的效能表現成績。
- 《古墓奇兵:暗影》顯示設定
- 《古墓奇兵:暗影》圖像設定
- 《古墓奇兵:暗影》效能測試
最後一款實機遊戲測試則為《戰地風雲5》,小編將遊戲環境設定在 1920 X 1080 全螢幕解析度,並開啟 240Hz 的螢幕更新率,關閉垂直同步並開啟 DX12 遊戲環境與最高特效品質,在開啟 DLSS 與 DXR 技術後,所測得的效能表現為平均 57.6fps。
- 《戰地風雲5》影像基本設定
- 《戰地風雲5》影像進階設定
- 《戰地風雲5》影像進階設定
散熱效能測試:
小編在高效能模式與最大散熱風扇轉速模式下進行散熱效能測試,使用的測試軟體為 FurMark 與 Prime95,在待機時可以看到 CPU 溫度平均為 37 度,耗電瓦數平均則為 4.65W,至於 GPU 溫度則為 35 度。實際測量筆電機身溫度,最高溫出現在筆電後方左側散熱孔處,最高溫為 37.1 度。
- 燒機測試(待機狀態)
- 待機時溫度觀測
用兩個測試軟體進行約 15 分鐘的燒機測試後,可以看到 CPU 溫度提升至 95 度,耗電瓦數則來到 57.93W,而 GPU 溫度最高則來到 79 度,機身溫度最高處則在筆電機身內中央處,最高溫為 40.3 度,不過在散熱風扇的高速運作下,對於實際使用倒是沒有太大的影響。
- 燒機測試(15 分鐘運作)
- 燒機時溫度觀測
這邊小編也在散熱測試運作時,進行散熱風扇噪音的測試,在包含環境噪音的情況下,小編測得的實際噪音值為 68.9dB,算是較為大聲的噪音表現,在配戴耳機的情況下是不太有感覺,但如果是在安靜的環境下,這個低頻的風扇轉速聲音就會相當明顯。
筆電綜合效能測試:
最後來看到電腦綜合效能測試,小編使用 PCMark 10 測試軟體來進行測試,所獲得的效能分數為 5,974 分,雖然目前這個應用程式無法針對這款筆電進行效能等級排名,但依照之前測試過的 GS75 Stealth 電競筆電的測試結果,AORUS 15 的綜合效能表現,也已超過 4K 電競桌機的平均效能表現,也算是工作與遊戲都能兼顧的筆電機種。
近年來不斷致力於電競筆電研發與創新的 GIGABYTE,繼先前推出全球首款搭載 AI 人工智慧技術的 AERO 15 輕薄電競筆電後,緊接著另外一款具備 AI 人工智慧的 AORUS 15 也隨之現身,同樣也具備 All Intel Inside 主要硬體規格零組件,以及市面上高階零組件的用料品質認證特色,雖然這款筆電並非輕薄機身設計,但整體的效能表現上,確實具備一定的水準,小編在 AI 人工智慧技術開啟的狀態下,所進行的效能測試表現都相當不錯,足以應付一般工作情境、家用娛樂與 3A 等級的遊戲娛樂體驗。
AORUS 15 以 14 吋寬的機身嵌入 15.6 吋的顯示螢幕,且所用的螢幕最高可選擇 240Hz / 4ms 規格的電競顯示螢幕,小編也實際試過 240Hz 的螢幕進行《戰地風雲 5》的遊戲,說實話真的要相當仔細觀看,才能看出整體的順暢度真的有所提升,請原諒小編的眼睛不太好~整體來說,AORUS 15 具備完整的 I/O 埠、高階硬體規格配置、能自動調整效能的 AI 人工智慧技術,以及 All Intel Inside 主要規格用料等功能特色,加上實際的效能表現也相當出色,若能再針對散熱噪音與效果進行更近一步的修正,或許能讓效能獲得更大的解放,同時也能吸引更多消費者的目光。
from Mobile01 本站新聞 http://bit.ly/2W2Rq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