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UTERS/Rebecca Cook
回顧 2017 年台灣甚至全球電子商務發展,2016 年因應 VR、AR 風潮再次成為話題的虛擬試衣間,因為裝備成本高並沒有普及化,直播開放倒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為電商開拓了新天地。而不論是 Apple 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 三大國際支付來台,或者商業巨頭的技術與商業腳步,甚至到了馬雲提出的新零售,在在都能看出線上線下的零售市場正逐漸融合。
4 月 Apple Pay 打頭陣進入台灣行動支付市場後,Android Pay、Samsung Pay 也相繼入台。雖然上述三個國際支付服務都是 NFC 感應刷卡,等同拿信用卡直接感應,但不論是 NFC 還是 QR code,消費者和行動支付業者都積極了起來,在超商、計程車與大型商場,可以使用行動支付的通路也在今年急速成長。
購物行為轉移到行動裝置,是全球皆然的現象,Criteo 這份報告就比較了電商在亞太市場桌機、行動網頁,及 app 的消費者行為,可供大家做為參考。Alban Villani 提到不只台灣, 整個亞太區超過 75% 受訪者傾向使用 app 購物,但大部分台灣廣告主仍認為行動版網頁就夠用,而忽視了 app 在零售電商不論是銷售或者行銷的重要性。
另外今年 Yahoo 奇摩商城也於 3 月宣布, 2016 年業績已有 52% 來自行動端。
這份報告就比較了電商在亞太市場桌機、行動網頁,及 app 的消費者行為,可供大家做為參考。
原名為大家熟悉的 Garena,更名 Sea(South East Asia)就是宣示前進東南亞的決心,旗下與電商相關的除了在台與 PChome 強力競爭的蝦皮購物,在海外還有 AirPay 支付。更重要的是,這次 IPO 揭露包含蝦皮營收與狂灑補貼搶市佔的狀況。Sea 從 2014 年到 2016 年,營收從 1 億 6080 萬美元成長至 3 億 2570 萬美元,但損失也從 9090 萬美元暴增至 2.25 億美元,Sea 指出主因為大筆的蝦皮補貼。根據 經理人報導 推測,近 18 個月可能就花掉 70 億美元補貼。
其實這起事件本身就能列出十篇了,在此附上懶人包幫助大家節省時間。事件起因於 PChome 前董事何飛鵬在專欄面對新秀蝦皮,寫下「為台灣最後的網路平台而戰」,引發熱議,加上隨著 Sea 公布財報資料,蝦皮的撒錢不手軟的營運策略也更加清晰,型態不太對稱的兩方便被放上了擂台。
其實就盈利現況來說,要論定誰勝誰負還早得,兩方也各有自己的優勢,甚至從未來展望看來台灣很可能根本非蝦皮策略重心。不過這次所引發從消費者直覺認為 PChome 介面老舊、未跟上行動潮流的意見,到供應商對平台的宿怨,延伸至後續行銷、 UI、UX 等各方好手提供的觀點,都非常值得一讀。
阿里雙十一不意外地又創新紀錄,今年以 1682 億人民幣、8.12 億張物流訂單劃下句點。INSIDE 編輯 Chris 實地參訪,這次雙十一背後,馬雲喊了很久的「新零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不但開放線下雜貨店加盟,更進一步高度整合大數據、物流、金流系統的,打造智慧商店,雖然看似 O2O 人人會說,但馬雲的新零售可是靠著大流量電商的硬底子實作,在電商開始擠壓實體零售生存空間時,主動帶領實體店面迎向新時代。
另一方面,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也早就將手伸向實體店面,今年買下美國最大有機食品零售商 Whole Foods 引起軒然大波。在實體店面運用其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應用,並可用於測試智慧 無人商店 。
更多亞馬遜收購實體通路及人工智慧的應用,可以參考 《【有恆為 AI 成功之本】Amazon 的新舉動,讓 Walmart 痛到失去理智》。
在 2016 下半年 Facebook 陸續向大眾開放直播功能後,台灣各地便冒出各式直播拍賣,如同電視購物的脈絡,憑藉主持人的口才與魅力吸引消費者買單,創造了龐大的拍賣市場,相對於歐美使用 Facebook 直播分享生活或製播節目的型態走出特別不一樣的風貌。
這篇文章是於 2017 年採訪了 Facebook 直播影片累積觀看數高峰動轍 4、5 萬的拍賣人氣王 林揚竣 老闆,分享他對於藝品拍賣、實體零售,以及直播拍賣的策略及心路歷程。
一樣是延續 2016 年趨勢,到 2017 年爆發,線上夾娃娃機雖然只在台灣短暫流行過一陣子,在中國可是引起了大規模營業的熱潮,也不失為結合直播、線上社群以及線下零售配送的例子。也能從中窺見中國任蛇產業野蠻生長的快速與五花八門的奇特現象。
LINE 今年結合中信聯名卡、LINE Pay,以及 2018 的發展重心之一基於 Beacon 的 LBS 服務,再度呼應了線上線下結合的主題,只是過去 O2O 冒出一波由網路新服務針對小眾市場提出創意解方,這波整合則是技術、市場真正到位,由各地網路一方之霸向萎縮中的實體零售業鋪下智慧化的道路。
而 LINE 不論在支付、線上線下行銷、再加上積極廣布通路的 LINE POINTS,以及正在局的物聯網感應器,已經談了數年卻遲未成功走入生活應用的「地點推播促銷」、「點數生態系」,在新一波嘗試下再度露出曙光。
雖然「群眾募資」和「電子商務」的概念大不相同,不過涉及實體商品的募資,經營實務上對許多消費者甚至製造業者來說,倒是和預購、團購相當類似,甚至也有不少製造商將群募當作行銷手法的一環。
今年台灣最夯,爭議也最大的群募案,非年底爆發的嘖嘖杯爭議莫屬。這系列文章也是 INSIDE 站上今年的眾所矚目的熱門,原本是募款突破 6000 萬台幣的明星項目,卻在不到一個月後經歷廠商自行上架、遭控臨時砍價,以及專利權都在廠商身上等問題,短短一週便從明星商品落得全數退款道歉落幕。詳細情形可以參考 懶人包 整理。
這次事件更是引起不少對於製造委託、 專利權申請 、 成功募資技巧 的討論,對於電子商務產品製造販售領域非常有參考價值。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http://ift.tt/2DD92Lr